市民慷慨解囊,餐廳墻上貼滿了“愛心標簽”
成都開展“兩學一做”在基層的一個微縮影
昨日中午,位于成都科華街6號附24號的“墻上的愛心”餐廳熱鬧非凡,顧客們津津有味地邊吃邊聊天。一位女顧客走進來,買了兩碗面條,一碗放在桌子上,另一碗則是一個小小紙片做的愛心標簽,她在標簽上寫道:“愛心有情卻無價,希望你吃得高興。”服務生幫她把愛心標簽貼在墻上。
這個“墻上的愛心”項目,是望江路街道為踐行“兩學一做”,聯合企業推出的“黨建+”微創投項目之一。“你可以付上兩碗的錢,一碗自己享用,一碗貼在墻上,讓任何需要幫助的人吃上一碗有溫度、有尊嚴的素食……”愛心企業向社會各界發出的獻愛心邀請函上這樣寫道。
這僅僅是成都市開展“兩學一做”在基層的一個微小縮影。黨中央、四川省委做出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成都市委高度重視,堅持將學習教育作為持續深化思想政治和作風建設、為改革發展凝心聚力的龍頭抓手,系統謀劃,扎實推進。
黨建+微創投
辦“墻上的愛心”餐廳 為困境空巢老人送餐
科華街6號附24號“墻上的愛心”餐廳老板名叫秦海,是一位85后,他向客人們介紹說,餐廳的靈感來源于美國洛杉磯“墻上的咖啡”,“我想將環保健康的理念與慈善相結合,我就這么去做了。”周邊市民紛紛慷慨解囊,如今,墻上早就貼滿了“愛心標簽”。
社區黨員志愿者每天將熱氣騰騰的午飯送到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們家中。臨近中午,黨員志愿者曾智成走進郭家橋社區的“墻上的愛心”餐廳對服務生說:“4份青芒果沙拉椰香米飯,打包走。”說罷撕下墻上的4張愛心標簽。服務生接過愛心標簽,微笑著遞給曾智成打包好的盒飯。曾智成和幾位黨員志愿者沒有付錢,提著盒飯走了。曾智成去了郭家橋西街3號院落的潘和榮家,給這位96歲高齡的空巢老人再次送來了午餐。據介紹,潘和榮的子女已經過世,孫輩們離他較遠,生活非常不便,社區黨員志愿者輪流照顧他。當老人看到曾智成送來的愛心午餐,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墻上的愛心”慈善公益項目,是郭家橋社區黨委在街道黨工委支持下,攜手轄區愛心企業成都三藏素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和社區長壽食坊開展的為社區困境空巢老人送餐活動。以餐飲店為載體,前來消費的市民自愿獻愛心,每留下一碗素食的錢,墻上的捐贈欄就會貼上一個愛心標簽;然后由企業用捐贈的錢制作愛心餐,交給社區黨員志愿者為困境空巢老人送餐。
“開這樣的餐廳是為了喚起全社會關注關心弱勢群體,讓他們有尊嚴地接受捐贈,凡是需要幫助的人,都可以進店吃飯,然后撕下墻上的愛心標簽交給服務生,就可走人了。”秦海說,如果愛心標簽用完了,會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起捐贈活動,作為發起者,自己也會貼上愛心標簽。
“墻上的愛心”僅僅是望江路街道“黨建+”微創投項目之一。據望江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楊月玲介紹,今年年初,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街道收集了45個黨建項目,經過路演與篩選,16個創新項目陸續啟動。
互聯網+雙報到
成都健全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平臺
據市委組織部介紹,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成都不斷完善落實黨內學習制度,針對不同領域、不同群體,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做到學有抓手、學有實效,入腦入心、觸及靈魂。如:組織領導干部講黨課、黨員輪流講黨課、分專題集中研討,在交流中深化認識、凝聚共識。截至6月底,全市各級黨員干部講黨課2.5萬余場次,各級黨組織開展學習討論4萬余場次。成都還以支部為單位,每月確定一天為“固定黨日”,開展黨內活動,要求時間不少于2小時,并通過配套建立黨日活動預告、督查情況公示、考勤結果運用等制度,推動“固定黨日”制度常態化、規范化、長效化運行。
在創新載體方面,成都實施了“美麗成都·黨員示范行動”,引導全市黨員立足崗位作貢獻、為民服務辦實事、奮發有為促發展,不僅在各地各行業領域廣泛開展黨員示范標兵、示范團隊、示范單位、示范行業、示范城鎮“五級聯創”,還分層分類確定創建標準,引領帶動齊做合格黨員、爭當示范先鋒。成都還在機關單位探索“互聯網+雙報到”方式,健全黨員經常性、項目化聯系服務群眾平臺。
此外,成都還通過認真落實省委三項整改“回頭看”要求,深入開展“五個三”分類整改行動,對照“四講四有”標準、創先爭優要求,找差距、補短板。黨員領導干部重點解決不作為、不愿為、不善為等“三不為”的問題;基層黨員干部重點解決理想信念不牢、宗旨觀念不牢、廉潔意識不牢等“三不牢”的問題;普通黨員重點解決不在組織、不守規矩、不起作用等對照黨員標準“三不像”的問題;黨委(黨組)重點解決黨建主體責任落實不力、民主集中制執行不力、干部日常監管不力等“三不力”的問題;基層黨組織重點解決政治性不強、規范性不強、原則性不強等“三不強”的問題。
轉自成都商報 成都商報記者 韓利 董馨 李婭 圖由望江路街道提供
|